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全息技术专题展区,无介质全息互动技术的实时演示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—— 参观者凌空操控悬浮 3D 模型、远程医疗全息会诊系统精准交互等场景,标志着该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阶段。作为新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载体,无介质全息正重构教育、医疗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逻辑,推动 “虚实共生” 产业生态加速成型。
无介质全息互动技术的产业化突破,源于三大核心技术体系的协同创新与迭代升级:
视角扩展技术:东南大学研发团队基于光谱域分解算法,将全息显示视角从传统的 40° 扩展至 120°,解决了 “视角盲区” 导致的交互局限,该技术已通过国际光学工程学会(SPIE)认证。
无介质成像技术:像航科技自主研发的光场重构芯片,实现三维影像在空气中的稳定悬浮,配合红外空间定位系统,达成 0.1mm 级交互精度,用户无需佩戴任何辅助设备即可完成手势操控、空中标注等动作,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 30%。
内容生成技术:生成式 AI 与全息建模技术的融合,使动态场景构建效率提升 85%—— 传统 30 分钟的汽车零部件全息模型制作,现可压缩至 5 分钟以内,且模型细节分辨率达 2K 级别,发丝级纹理清晰可辨。
关键组件的国产化突破进一步降低产业门槛:武汉光谷全息波导模组生产线良品率已达 92%,核心光学元件成本较进口产品下降 30%,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。正如像航科技首席技术官叶正伟所言:“技术体系的闭环构建,让无介质全息从‘可演示’走向‘可商用’。”
目前,无介质全息互动技术已在四大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,形成可复制的应用范式:
全国已有 23 所高校及职业院校启用全息教室,山东大学跨校区全息教学系统实现济南、青岛、威海三地学生 “同堂操作”—— 通过手势操控虚拟天体模型、拆解人体器官结构,使解剖学课程参与度提升 40%,技能考核通过率较传统教学模式提高 28%。职业教育领域,优立科技打造的模拟矿井、虚拟手术室等实训场景,降低设备损耗成本 60%,已服务 15 家省级职教中心。
武汉建成国内首个全息远程医疗会诊中心,搭载自主研发的全息影像终端,设备成本较进口方案降低 57%。在外科手术中,医生通过空中交互终端实时调取患者 CT 影像、调整手术方案,交互延迟控制在 50ms 以内,有效避免接触式操作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,该系统已完成 1200 余例跨区域会诊。
消费场景中,搭载全息技术的智能厨电实现隔空操控,儿童全息玩具首款产品销量突破 700 万台;文旅领域,新疆科技馆 “全息历史对话” 项目通过动作捕捉与 AI 语音交互,让参观者与虚拟历史人物实时互动,年接待量提升 35%。国术科技推出的 “民族服饰 AI 换装” 系统,以 4K 裸眼 3D 效果呈现服饰细节,成为文化数字化传承的典型案例。
在智能制造场景,全息设备已应用于汽车、电子等行业的装配指导 —— 工人通过空中标注直接查看零部件安装路径,装配误差率降低 40%;车载领域,合肥正在推进 8 英寸全息显示专用晶圆生产线建设,预计 2026 年投产,将推动车载全息 HUD 成本下降 40%,助力智能驾驶交互升级。
尽管已实现多场景落地,无介质全息产业仍面临空间需求高、内容成本高等挑战。对此,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形成双重破解路径:
技术层面,平行云实时云渲染技术将本地算力需求降低 60%,中小机构无需部署高端服务器即可接入全息应用;东南大学波导显示技术将显示尺寸从 20mm 扩展至 100mm,为便携式终端研发提供可能。
政策与资本层面,《人工智能全息舱显示终端》团体标准于 2025 年第二季度正式实施,明确光学性能、交互延迟等 12 项核心指标;武汉光谷设立 50 亿元全息产业培育基金,采用 “技术评估 + 反向跟投” 机制,对突破关键技术的企业给予最高 1:3 的资金配套,目前已赋能 18 家企业完成技术迭代。
据行业研究机构测算,在技术突破与政策加持下,2030 年国内全息互动产业规模将突破 800 亿元,其中车载全息 HUD、医疗全息设备等细分领域年复合增长率超 45%。云视图研负责人表示:“随着产业生态的完善,全息技术将像投影仪一样,成为各行业的基础交互设施。”
从实验室到产业场景,无介质全息互动技术正以 “全维突破” 之势重构数字交互生态。未来,随着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应用场景的深度渗透,这项 “虚实连接” 的关键技术,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增长极,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系统性变革。